为了控制水流,吴哥时代的工程师们把水从现有的河流中转移走,从而产生了新的集水区。但这也带来了不良的环境影响,城市变得不稳定,并最终分崩离析。
  柬埔寨的吴哥城(Angkor Thom)是一座被墙围起来的城市,也是古老的高棉帝国王城。在通往吴哥城的路旁,屹立着一座孤独又摇摇欲坠的桥,桥上的撑架拱用回收的砂岩块制作而成。这座桥看起来似乎早已无人问津,桥下也已无流水。很少有旅游大巴会把游客带到那里欣赏风景。
 
  但在环境历史学家Dan Penny看来,这座桥却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。Penny多年从事吴哥文明的研究,他表示,桥的损坏就发生在不久前,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,水既是吴哥窟的建造者、掌管者,却也是破坏者的帮凶。
  15世纪初,高棉帝国灭亡,其覆灭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未解之谜。但如今研究者已经证明,跟随着持续性干旱到来的强烈季风降雨,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大面积损坏,从而引发了帝国坍塌。
 
  悉尼大学地质学系的研究者Penny表示:“从桥的损毁可以看出,曾出现过巨大的水流,甚至远超过水道所能容纳的水量。水流奔腾而过,直接涌入了城市中心。”
 
  “这造成了大量基础设施被破坏,这种损坏是那个时候的人们根本无法修复的。”
 
  水力城市
 
  据说,吴哥时期始于公元802年,阇耶跋摩二世宣布自己为“转轮王”,即高棉帝国的“神王”,地区范围从荔枝山发展至下面的平原。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,那片地区出现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城市,居民近100万人,吴哥也随之发展成为前工业化时代最大的城市。
 
  水从一开始就是吴哥发展中的关键因素,因此人们也常将吴哥称为“水力城市”。当地人建造了水渠和水库,用来从山上收集和储存水,既可以控制洪水,又能够灌溉农田。溢出和支流系统会把多余的水送到城市南部的洞里萨湖。
 
  Penny说:“这种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堪称举世无双。”
 
  除此以外,水及对水的控制还在吴哥社会中扮演着宗教方面的角色。
 
  “水可以灌溉农业,但也要防范洪涝,然而水不仅是一种必须进行管理的资源,”Penny说:“水还和帝王的权力联系在一起。”
 
  季风来袭
 
  随着历史发展,水道网络经过了不断的增添和修改。早期的水道兼有调配水资源和处理废水两种功能。从12世纪开始,新的大型水道出现,负责把废水排放到湖中。著名庙宇吴哥窟就修建于这个时候,而此时帝国也发展至巅峰。
 
 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,水道系统运转良好,城市继续蓬勃发展。但到了14世纪末中期,吴哥开始遭遇持续不断的干旱。紧接着的是多年异常强烈的季风降雨,汹涌的洪水滚滚而来,城市里的基础设施似乎无法应对。
 
  洪水严重侵蚀了水道系统,系统内部的联系线路遭到重创。在城市南边,水道里淤积着来自城市中心的物料。吴哥城里的桥用庙宇里回收利用的石块建造而成,很多石块上雕刻着错综复杂的花纹。
 
  Penny告诉我们:“人们拆掉了庙宇,并用作桥梁这样的世俗之物,这就意味着那里发生了严重的问题。”
 
  “一直以来,我们都认为水资源管理的崩坏为吴哥长期的衰退画上了句号。”通过桥梁的损坏情况来看(东端被摧毁),吴哥对洪水的控制以失败告终。最后本应从桥下流过的暹粒河在桥周围开出了新的河道;今天,这条河位于原河道之下7.6米。
 
  洪水摧毁了基础设施,吴哥城也随之倾覆。1431年,吴哥城被暹罗军队占领。很多庙宇也就随之被郁郁葱葱的灌木所掩盖,另一些仍被当作高棉人的重要宗教场所。19世纪60年代,法国探险家发现了那里,此后吴哥才被西方世界所知晓。
 
  气候变化的警告?
 
  名为“湄公河的奇迹”的项目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,该项目研究人员正忙于湄公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,他们认为,吴哥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 
  内华达州大学全球水中心主任Sudeep Chandra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,他表示:“有一点很清楚:文化和气候息息相关。”
 
  “我们看见世界各地都在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变数而发愁。”
 
  为了控制水流,吴哥时代的工程师们把水从现有的河流中转移走,从而产生了新的集水区。但这也带来了不良的环境影响,城市变得不稳定,并最终分崩离析。
 
  Penny说:“中世纪的高棉人遇到过一段时间的气候不稳定,这是他们之前从未经历过的,几百年来的游戏规则完全改变了。”
 
  “现在,气候开始变化,当代社会也面临着同样艰巨的挑战。”